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上预约肛肠疾病问答欢迎访问中山市华都肛肠医院
当前位置:主页 > 肠道专科 > 直肠息肉 >

直肠息肉――易被忽略的癌前病变

来源:中山华都肛肠医院发布时间:2011-06-04 15:32点击量:146

  息肉,是人体组织上较多出来的肿物。《说文解字》 说:"息,寄肉也。"息字有多出、盈余的意义。所以寄居在正常人体的非正常、多出的肿物就叫做息肉如鼻息肉等。它实际上是良性肿瘤的一种。

  现代医学认为息肉主要是指生长在砧膜表面的突起肿瘤,而不应把肌肉里、脂肪里的肌瘤、脂肪瘤等引起砧膜表面肿起的也叫息肉,这样容易把许多肿瘤当作息肉而混淆不清。

  直肠息肉是指在大肠内侧上皮部位的不正常突起,分为赘瘤性和非赘瘤性两大类。其中尤应引起大家重视的是赘瘤性息肉,它又包括腺瘤、腺癌两种。腺瘤的大小与发生恶变的概率呈正比关系,小于1cm的约有0.5%机会恶化,1-2cm的约有5%的机会恶化,大于2cm以上者则提高到10%以上。肠道息肉主要有:腺瘤、乳头状息肉、黑斑息肉病、儿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6 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大部分生长在直肠部位。

  直肠息肉有以下临床表现:大便中带有钻液或脓血,便后有一紫色圆珠状物脱出肛门并有蒂。

  息肉初起,在钻膜上有一个小凸起,渐渐长大,有的基底宽阔,有的带有长蒂,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质软而有弹性,色多鲜红,易于出血。如生长在直肠下部蒂长的息肉,便后可有一个球状红色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缩回,有的可嵌顿在肛门部。直肠息肉可发生便血,血色紫红带有钻液或色质鲜红,不与大便相混合,血量一般不多,特殊情况时可发生大量出血。直肠息肉大部分发生在儿童身上,并以2一8岁为多见。儿童息肉的特点是息肉体不大,直径不超过2cm,表面呈颗粒状,无沟纹,有细长的蒂,便后可脱出肛门外,瘤体呈鲜红色,有感染和反复出血时可变成暗红色。儿童直肠息肉可发生大便时出血,血量一般不多,所以儿童发现便血时首先要考虑有无直肠息肉的可能。必要时可行直肠镜检查。

  儿童息肉与癌无关,大多为腺瘤性,可单发亦可多发,容易治疗。因直肠息肉无疼痛感,常被忽视,反复出血可导致患儿贫血、营养不良,影响发育。而且大多数的大肠癌很可能是由赘瘤性息肉腺瘤衍生而来,因此早期诊断出大肠息肉对于防治大肠癌将有积极的意义。

  绝大多数的大肠息肉都不会有症状,而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溃疡、出血,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有血便或是排便习惯改变时,就应该提高警觉,尽快就医检查,以免造成遗憾。提醒平时有少量大便中带血的或家里有息肉家族史的朋友,以及长期便秘的人,应当提早去医院作肠镜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是确定息肉性质,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无论男女应该每年到医院肛肠科去做“粪便潜血”检查,并3一5年安排1次直肠镜检查,以便对自己的肠道健康做到心中有数。

  直肠息肉的日常护理主要是在脱出后及时纳回,以防嵌顿后引起感染、坏死、出血和疼痛。不能盲目自行牵拉或由家长用手摘除,这是十分危险的,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出血或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盲目牵拉摘除也不可能把息肉彻底取掉,以后还会有复发、或者癌变的可能,因此一定要请医生治疗。直肠息肉的治疗比较简单,低位息肉可用线结扎后切除,高位的可用电灼、冷冻或手术切除。

专家解答
中山华都肛肠医院
权威专家在线会为您解答疑问!

中山华都肛肠医院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24小时健康专线:0760-88888677 24小时在线 QQ:800083926 E-mail:web@0760hd.com
医院地址:中山市石岐区悦来南路3号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